欢迎您访问 吉林市船营区纪委监委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廉政教育
分享:

南马路的由来与变迁

发布时间:2018-11-29   来源:江城日报

导语

老吉林人最早对道路的称谓是“胡同”或“街”。吉林建城伊始就出现了尚义街、北大街、西大街等以“街”定名的道路,这些“街”上开设有店铺商号,道路两边铺就吉林城特有的木制“阳沟”,甚至路面上也覆盖了木板,路况与那些只有民居住宅的“胡同”土路大不相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末民初时,英国苏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传到了吉林,最先于东关商埠铺设了新式道路。吉林人于是因袭了这种道路在南方的俗称“马路”,省略了马路的“马”字,保留“路”字来给街道命名,用以区别城内外原有的老式道路。

1928年万分之一比例的《吉林街市图》,我们就能看到大马路、新马路、新小马路等以“路”定名的街道。

1949年以前东关的新式马路中,曾有一条名为“南马路”的道路。1935年新路铺设完毕之前,这一地域已经形成了胡同交织的近郊城区。电灯厂、于家窑、常庆街等小区域指向地名也显示,当时这一带并非荒莽凄清的所在。史载:光绪三十三(1907)年,吉林将军达桂委派官商悦明阿募集股份,采购西门子小功率火力发电机,在东莱门外、于家窑南侧设立官督商办的吉林宝华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发电供应城内和商埠街道及居民照明。这一举措使得东莱门外直至吉林机器局成了吉林城、甚至吉林通省近代工业的摇篮地带。后来工厂归永衡官银号接办,改称永衡电灯厂。虽然这是一所小型发电厂,可吉林百姓却一直俗称其为“电灯厂”,以至于今天我们读起来,好像这家工厂是生产灯泡的一样。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吉林被日寇占领。为实施其长期霸占吉林的罪恶企图,日寇在吉林城进行了有步骤的殖民建设。1935年,伪满吉林政府按所谓规划由日本驻吉林领事馆(馆址在后来的吉林医学院)向东莱门新拓道路。当时日本领事馆南侧还是一个巨大的窑坑——于家窑。从光绪年间开始到1930年,于氏家族一直在这里取土烧窑。1935年拓路工程开始,于家窑中间被填平铺路,这个窑坑被分割为东西两坑。西侧规划为小公园预定地(后日伪当局曾在此建设一条长达60米的防空洞),东侧被填平修建了南大路邮局。

新路很快便建成投入使用。这条新拓的道路从日本领事馆取直向南,直达东莱门外的江岸渡口。主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主路与路边建筑之间铺设了碎石路,使得路面在当时分外时尚美观。因位于商埠大马路南端,故定名为“南大马路”,俗称“南马路”。

南马路不仅道路本身用材新颖、质量精良,两边建筑也均为新式洋楼洋房。当时的永衡电灯厂已被伪满洲中央银行支行控制,更名为伪“满洲电业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支店”,它的北侧是“日满商事”(伪“满铁”的子公司,是日伪管制重要产品买卖和进出口的特殊会社),南侧是“满鲜坑木支店”,对过为公会堂、松江新闻社、松江旅社,也都是二层楼房。

如今重庆街上唯一尚存的1949年以前历史建筑物是公会堂。这个建筑占地260平方米,为临街长方形南北延伸砖石结构的“古典风格”二层建筑,建筑面积达440平方米。长方形、圆形窗户点缀在临街楼面,楼顶覆有红灰色石棉瓦。临街楼体和西侧建筑形成一个天井式小院,自然拥有了一种闹中取静的清幽。公会堂在伪满时期隶属于臭名昭著的吉林市公署协和会,是协和会“显扬建国精神……彻底宣德达情,完成国民动员”灌输反动思想的重要场所。

徐德源先生在《吉林旧事见闻》中,记载了伪“满映”在吉林市取景拍摄的第一部进行奴化教育的故事片《壮志独天》,此片一经上映,“吉林市一些学校都组织学生到公会堂观看”。放映电影之外,伪满时期公会堂还经常举办免费公演,“除了新剧(话剧)便是歌曲演唱”(尤蕴石著《吉林旧事》)。总之,在日伪统治的魔性时代,公会堂里里外外营造的都是歌舞升平、民族和谐的气氛,借以隐爪藏牙,配合当局在南马路上堆砌所谓“建设新满洲”的海市蜃楼。

当时,按日伪当局的如意算盘,南马路南口恰好位于即将开工的吉林大桥北端,是火车站、飞机场(今通江路四中东侧)绕过老城区直接通往“新定义的江南新区”的必经近路。通过南马路,将大马路上的传统商业区、五纬路的金融拓殖区、三纬路的娱乐区、南康路的住宅区紧密勾连,用前述邮电、电业、新闻、商务等部门,有步骤地构建一个类似今天中央商务区的重要城市功能分区,进而践行《吉林大都邑计划》中“将吉林市建成为观光旅游和工业发达城市”的规划构想。这就难怪当时发行的明信片中用英文"Business Centre of Kirin"(吉林商务中心)来定义和宣传这条南马路。

1945年8月15日吉林城光复,日本殖民迷梦彻底破产,南马路随即开始了一段充满动荡的新历程。这期间,南马路和周边建筑见证了共产党人与国民党接收大员、城市流氓的斗智斗勇,目睹了国民党政府对吉林城挖地三尺肆意搜刮,感受了吉林城百姓节衣缩食挣扎在生死线上的无奈……在经历了看似短暂却艰辛非常的日子后,最终,1948年3月9日迎来了吉林市回到人民手中获得彻底解放的时刻。

万事不在初相逢,洗尽铅华亦从容。1949年后,街道还是那条街道,街上景物的内涵却已然发生了巨变:伪满电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向市民工作生活提供能源保障的吉林市电业局,伪满协和会的公会堂成为供市民休闲的工人俱乐部和市话剧团的驻所,松江新闻社成为吉林市市民了解新闻时事的报社所在地,日满商事会社成为向市民提供精神食粮的新华书店,吉林市评剧团、吉林省地方病防治二所等部门也相继迁入这条南马路边的旧时代建筑里,成为服务江城人民的重要力量。

在当年小公园预定地改建的集会场地上,国民党反动政府竖立的占据吉林纪念碑被拆除,修建了供市民开展体育活动的露天球场。1954年球场安装了灯光照明,并在之后的岁月里逐步改建为可容纳4000名观众的灯光球场——在灯光球场“夏天打篮球,冬天打冰球”成为几代吉林人难忘的回忆。

1983年10月11日,当时已85岁高龄的柳秉钧先生向吉林市博物馆捐赠了珍藏多年的一万三千枚邮票和六百多种纸币。全市范围对柳先生的义举积极地进行了宣传,受此影响,集邮热逐渐在吉林市蔓延开来。而当时吉林市南马路邮局门前空地,自发形成了露天邮品市集,每到周末,人头攒动,交易频繁。

那时候南马路还大致保持着它初现吉林时的模样:工人俱乐部旁边还没有汉斯啤酒城,灯光球场还没有变成市一高中(现在的九中)的操场,一幢幢临街二层洋楼还没有被拆改,而那一大群勇于在改革开放初期弄潮试水的集邮人,已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风景。(吴永刚)

 


责任编辑:吉林市船营区纪委监委网站 访问量:
上一个:从工作好搭档沦为“贪腐三人组” 下一个:被“套牢”的监管者